瓜子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瓜子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资讯】高善文市场将迎三波冲击波不排除机构倒闭

发布时间:2020-10-17 02:37:27 阅读: 来源:瓜子厂家

高善文:市场将迎三波冲击波 不排除机构倒闭

高善文称,第二波,还没有开始,所以大家还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冲击波上,将主要冲击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这里还有大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信托、证券公司等。“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被迫大量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票据和理财市场会受到强烈冲击。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存在4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6月21日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市场会迎来三波冲击波,余震会不断,不排除机构倒闭。  高善文认为,第一波冲击波震源很浅,主要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短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的很高,冲击波很可能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还会有多次余震,6月底以前还会有很多问题,甚至7月中旬,甚至9月都会有阶段性问题暴露出来。但最大的冲击应该就是昨天,已经过去了。  “第一波冲击波的极限,从最坏角度考虑,不可能是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但是完全可能出现银行类金融机构对自己的短期借款出现违约压力,部分问题严重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负责资金、风控的高层被处罚,资产负债表、很多业务被派驻工作组整顿。”  高善文称,第二波,还没有开始,所以大家还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冲击波上,将主要冲击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这里还有大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信托、证券公司等。“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被迫大量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票据和理财市场会受到强烈冲击。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存在4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高善文认为:  1、杠杆比例极高;商业银行杠杆受到严格限制,但是在所谓影子银行体系内,杠杆比例极高,几乎躲在监管的盲区里。  2、期限错配极为严重。资金都是短借长贷,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  3、这个体系是过去3-5年发展起来的,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压力测试,风控严重不足;  4、如果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为流动性危机导致破产关闭,中央银行可以选择不救助,并且很可能不会救助,这与银行是不一样的。  “因此当票据融资规模缩减,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上升的时候,这个体系清偿能力和流动性会遇到严重问题。会出现一定范围的体系坍塌和机构倒闭,这不是不可想象的。”  高善文指出,第三波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影子银行规模的收缩,票据贴现利率的大幅上升,在基本面仍然很弱的背景下,一定会加速经济的大幅度下滑。这会导致企业的偿付能力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偿付能力尤其会出现问题。地方政府杠杆比例异常高,也涉及用大量短期融资支持长期资产,而且地方政府很多项目没有现金流,无法应对短期融资成本的大幅波动。收入的下降和地方政府刚性支出的矛盾,会使得风险只会由融资人承担问题。这样影子银行体系会面临极大的清偿和流动性压力,这又会对理财市场、信用债市场乃至股票市场造成冲击,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要求银行把表外资产内化到表内,银行是否有这个能力?法院如何要求银行去履行偿付义务?最坏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要求通道类机构承担部分损失,银行承担一部分,出资人承担大部分。”高善文说,“这三波的冲击难以避免。在金融危机早期,市场参与者都认为问题不大。”  高善文认为,20日是九级地震,未来还会有余震,也许六级,但是应该不会有昨天那么大了。但是第二波、第三波还没有开始。现在最好为小概率的尾部风险做打算。  “央行这次的态度有很大变化,就是坚决不放款,一种可能的解读,就是习李新政要与过去的做法坚决划清界限。还有一种解读,就是反腐。最近中央领导表态,总量已经可以了,主要是盘活存量,这已经给了央行尚方宝剑,不要造成局部金融系统风险,就可以了。”  高善文强调称,最早出问题的会是一些中小型做的过于激进的银行和机构。从现在票据贴现利率来看,冲击波还没有冲击到这个体系,但冲击是不可避免的。逻辑很简单,商业银行一定要收缩表外业务。  “第二波到来后,马上作用到实体经济,导致第三波冲击。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实际都在裸奔,杠杆比例限制是没有的,准备金制度也是没有的,责任人找不到,保护措施也没有。一次中等规模的冲击就会使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坍塌或者受到严重破坏,从转变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是短期有痛苦,长期有收获,从阴谋论的角度说,现在引爆这个问题,经济上和政治上影响都会小的多。”高善文说。

股市与楼市:为何长期冷热不均  近来,我国A股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房地产价格强势上扬,尽管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颇为明显,希望过冷的股市热一点儿,以及过热的楼市冷一点儿。  但是,股市的“寒症”由来已久,而楼市的“热症”也由来已久。专家指出,股市与楼市长期冷热不均,导致了要素市场的一些功能错位,只有让供求关系合理化,两个市场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股市添堵:  该热的热不起来?  端午之后,A股市场在热钱撤离和首次公开发行(IPO)开闸预期的影响下,出现了连跌行情。上证指数出现八连跌,创出年内新低。截至21日收盘,上证指数收于2073.1点。  股市长期低迷,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设计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偏差,重融资轻投资,重‘圈钱’少回报,重上市公司轻个人投资者,导致股市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及高管的‘提款机’。”  尽管IPO暂停已逾半年,但再融资一刻没有停歇,成为A股市场的头号“吸金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再融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是过去两年IPO总量的1.54倍。以2012年中小企业IPO平均每家5亿元的融资额来算,相当于1200家中小企业IPO的融资规模。  “A股圈钱如同接力赛!”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说,“企业IPO通过价差掘得第一桶金,通过不断再融资获得第二桶金,通过解禁、大宗交易等获得第三桶金,如此挖掘下去,普通投资者连残羹剩饭也吃不上。”  在大规模融资的同时,上市公司对股民却吝于回报。2012年底,沪深300指数公司股息率仅为2.66%,远低于其他市场。  楼市“闹心”:  该冷的冷不下去?  反观房地产市场,虽然调控接连出台却仍挡不住节节攀升的房价。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67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68个城市房价同比上涨。不少经济学家预测,长期来看楼市仍然看涨。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上涨,难道真有如此多的消费需求支撑?不得不承认,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看重的,仍然是房地产的投资和保值功能。炒股不如炒楼的投资理念在一部分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将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归结为货币超发。在全球量化宽松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也创下新高。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  北京市华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表示:“看看这几年房价为什么涨这么快?因为货币超发……中国超发货币之后,没有看到通胀,是因为政府采取了限价的手段。”  星展银行大中华区投资顾问总监王良享也指出,在经济动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都寻找一些房地产或房地产信托进行投资。  货币超发效应已经渗透到千家万户,近期令世人目瞪口呆的“中国大妈”式抢金潮印证了老百姓最在意手头的“钱袋子”缩水,关键是如何让资产保值增值。  多少计划行为,  扭曲市场经济?  同为资产,股市楼市为何冰火两重天?不少专家直言,过多的计划行为扭曲了市场经济。  叶檀曾表示,行政审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寻租价格,某些人假借市场之名侵害普通投资者的权利,导致了市场定价体系的紊乱。  上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证监会应该是证券市场的警察而不是组织者、指挥者,但我国监管机构主要精力都放在上市审核、调控市场,投向市场监管的人员、资源偏少。  证监会新任掌门肖钢近日发声:“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对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地放、逐步地放、放到位;法律允许放的,抓紧放,法规还不允许放的,修订法规条例后逐步地放。”这一“简政放权”的表述,引发了市场对证监会审批制改革的猜想。不过,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如何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何确保证券公司等机构坚守诚信与法制的底线,就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证券时报)

下半年股市分析:2100点以下机会大于风险  本周股市受到美国明年将退出QE、欧美日港股市大跌、金融系统资金紧绷、IPO最快7月底重启、宏观经济数据继续下滑这五大利空的冲击,出现了一次“强烈地震”。  怎样看待市场机构和投资者普遍认为的“宏观面不好”?下半年股市是否就没有机会?我的看法是:  1、对宏观面“不好”要做具体分析。  当两年前美国推出三轮量化宽松、美股和全球股市数十次创历史新高时,中国股市并没有跟涨,反而一直在低位徘徊。而今美国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全球股市出现连续下跌,中国股市实在没有理由跟着暴跌。  尽管中国的GDP由前几年的8%—9%降到了7.5%左右,导致了一系列经济数据下滑,但,这是新一届政府为了“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抓升级”采取的主动行为,这不是倒退和衰退,而是战略上的进步,是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忍受的阵痛,完全在人们的预期之中。何况中国7.5%的GDP,比之美国的1.7%和欧洲、日本的0%—0.5%的数据,不知要强多少倍。问题是,“不好”是指哪一个参照系?  李克强总理强调“盘活存量货币”,暗示着中国不会再走货币强力扩张的老路。很多在老路上走惯的人认为这是利空,我则认为是长期利好。因为到6月底,中国的M2将达107万亿,比1990年的1.53万亿和2000年的13.24万亿,分别增加了69倍和7.1倍,若再寄希望于货币增量扩张下去,将会给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新一届政府的果断决策显然是明智的。中国股市实在没有理由因宏观面的所谓“不好”而惊慌失措。  2、宏观面不好影响的主要是大盘股和几个大盘股指数。  今年春节以来,随着政府换届,上证指数跌了15%,上证50跌了23.5%,沪深300跌了18.8%,主要就是受了宏观面“不好”的冲击。具体表现在:政府调结构、外资和大机构撤退、期指和融券大肆做空、经济数据下滑、货币紧绷、业绩下降、IPO将重启,以及投资者调仓换股、资金搬家。所以,大盘股和大盘股指数利益被市场边缘化,重心下移,是对宏观基本面和政策取向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合理的。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指望市场“二八”风格转换,大盘股重振雄风,这是逆潮流而动的非理性幻想,投资者必须正视大盘股和大盘指数较长时期低迷的严酷现实。虽然,大盘股和大盘指数短期内未必有很大的下行空间,但也缺乏大的上行空间。在大盘股中被深套的投资者,纵然有被“罕见投资价值论”误导的原因,但主要是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后几个月都无动于衷的自身原因。  3、宏观“不好”,微观却好。  虽然,新一届政府对GDP容忍度已经下移到7.5%—7%。明确表示:不会再有刺激经济政策,政府不会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但是,微观的情况却大不一样。政府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坚定不移,对“升级版”产业的资金投入,反而比2009年4万亿投资的力度还大。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中打造“升级版”,比经济转型中打造“升级版”的晴雨表还要灵,动作还要快,效果还要明显。仅仅半年,中小板就上涨47.9%,创业板暴涨86.5%,较之人们经常怀念的1999年“5.19”行情1056——1756点、涨幅66%的行情还要厉害,可称得上是中国股市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高科技革命,是中国股市初升的太阳。这就是我所谓的“宏观不好微观却好”。并且,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和股市的“微观”还将越来越好。  4、“升级版”行情具有充分的市场依据。  首先,是市场“自我缩容”策略的成功。而今沪市的流通市值超过14万亿,成了“大象屁股”推不动。而去年底创业板跌到585点时,流通市值只有3500亿,所以,社保领头进入75家创业板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半年就暴涨86.5%,至今流通市值也不过6000亿。即使排队的226家创业板都上市,流通市值也只有8000亿,凭市场存量资金,完全能游刃有余。  其次,创业板行情之所以趁虚而入,奇袭成功,是靠新的估值理念。如果按照市场长期以来“唯市盈率论”的估值理念,只有大盘蓝筹股才有罕见投资价值,而二三十倍市盈率的创业板便是泡沫累累、毫无价值,只有补跌的份。  但是,如今国外成熟股市已经不用PV(市盈率)来估值,而是用PB(净资产倍率)来估值。净资产便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成长性资产、扩张性预期资产、购并资产、新技术、新产品资产等。新兴小市值公司的PB,通常可比传统的大市值公司高3—5倍。  按照这个理念,“升级版”中的许多个股,目前的四五十倍市盈率实在不算高。只要是真正具有成长性,具有从现在的小公司能变成未来的大公司的潜力,它们的资产在不断地扩大中的股票,即使它们PB比主板股票高5倍,也同样具有中长线投资价值。  5、2100点以下机会大于风险。  凭借着近期的种种利空,尤其是有人刻意散布“中国金融危机即将爆发”的谣言,自5月29日以来,仅14个交易日,大盘就从2334——2042点,跌了12.5%,损失了市值3.1万亿。  在我看来,这是一笔得不偿失的“买卖”。重启IPO后的10年,也未必能融资3.1万亿,而现在只宣布“IPO最早在7月底重启”,3.1万亿市值就灰飞烟灭了。市场实践已表明,在2500点以下的下降通道重启IPO,是不得人心的。  因为,去年底收盘2269点,肖钢主席上任的点位2278点,现在都开了阴线,很失颜面。去年10月25日停止IPO的点位是2102点,周五却跌到了2042点,白白停了9个月。明眼人一看便知,2100点下方是没法顺利发新股的,2100点下方机会大于风险,2000点整数关是市场各方都不愿意看到轻易失守的。  因此,现在市场退守到2100点以下,未必是坏事。人们不应该惊慌失措,恐慌割肉,相反,选个股的余地更大,做个股更加安全。“升级版”股票的机会依然大于周期版。(金融投资报)

alevel网课

ib考试

alevel补课